在1949年6月2日渡江战役结束后,解放军的百万大军成功越过长江,顺利解放了上海、南京以及江苏、浙江等重要城市。这一系列的胜利迫使蒋介石率领残兵败将退守西南,企图借助西南地区有利的地理环境,继续顽抗,并且图谋东山再起。面对这种局势,我军自然不会给敌人任何喘息的机会,绝不允许反动派军事集团在西南站稳脚跟。因此,解放军上级迅速下达了进军西南的作战命令。
在进军西南的过程中,参与的部队包括了第二野战军(即刘邓大军)、第三野战军(即陈粟大军)以及第四野战军。三支野战军中,第四野战军的实力最为强大,兵员达到100万。按理来说,蒋介石逃至西南后,应当由第四野战军主力进军西南。然而,华中地区当时还有着一个强大的敌人——白崇禧领导的军事集团。白崇禧集团不仅建制完备,而且实力雄厚,成为了比驻守西南的国军更难啃的“硬骨头”。因此,消灭白崇禧的任务便交给了第四野战军,双方指挥官无论是刘伯承还是白崇禧,都有着战神般的声誉,双方的对决也注定是一场强者之间的较量。
然而,从目前的形势来看,解放西南的重任最终并没有落在第四野战军身上,而是由第二野战军(即刘邓大军)承担。为什么在第三野战军实力更强的情况下,任务没有交给他们?这个问题值得深思。首先,第二野战军的司令员刘伯承和政委邓小平都是四川人,作为本地人,由他们解放家乡无疑是最合适不过的。更重要的是,刘伯承作为出色的军事指挥员,有着“军神”的称号,而邓小平则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工作者,致力于争取民心,鼓励地方军阀起义,削弱敌人军事实力。在西南战役中,许多地方军阀,如潘文华、邓锡侯、刘文辉、卢汉等,都在邓小平的影响下选择了起义,做出了关键性的决定。
展开剩余53%其次,刘邓大军曾在大别山战役中积累了丰富的山区丛林作战经验,而云贵川地区的地理环境与大别山类似,山地和丛林交错,战斗条件相似。因此,具备这种战斗经验的刘邓大军无疑最适合在这片复杂的地形中作战。尽管第二野战军的兵力相较第三野战军有所不足,但上级通过将第四野战军的一部分兵力调给刘邓大军,加强了作战力量,并派遣贺老总指挥第18兵团从汉中方向协同作战。这种兵力的补充,使得刘邓大军能够在解放西南的过程中事半功倍,迅速取得胜利。
第三,第三野战军肩负着更为重要的任务。当时,上海、江浙地区是全国的经济中心,解放这些地区是至关重要的任务。第三野战军的第七兵团驻防浙江,第八、第九兵团守卫着淞沪、南京等重要城市,而第十兵团则进军福建。为了确保上海的稳定,第三野战军的司令员陈毅亲自坐镇上海,指挥解放工作,足见当时上海在战略上的重要性。
此外,第三野战军解放上海和南京后,指挥官粟裕将军因长期在第一线作战积劳成疾,不得不暂时退养。此时,解放西南的重任就只能交由刘邓大军来完成了。刘邓大军肩负重任,不负众望,在前后历时57天的西南战役中,成功解放了云贵川西四省,迫使敌人损失90万大军,彻底扭转了西南战局。
通过这场关键的战役,刘邓大军不仅展现了卓越的战略眼光和指挥才能,也为新中国的成立铺平了道路。
发布于:天津市易云达配资-配资炒股平台-股票平台哪个靠谱-杠杆配资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