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 数字罗塞塔计划 -
2006年5月20日,金石篆刻(西泠印社)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Ⅶ-32。2009年,由西泠印社领衔申报的“中国篆刻艺术”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25年6月,由杭州市档案馆、西泠印社社务委员会联合申报的西泠印社226件金石篆刻文献精品,入选第六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1、西泠印社
金石篆刻属于中国石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源头可上溯至新石器时代的印纹陶;商周时期,受甲骨文、铭文等影响,作为政权机构或个人权力证物的玺就已经面世;而自宋元后兴起的文人篆刻可谓此中最具精气神的浓墨重彩的一笔。
宋代收集、研究与考证秦汉魏晋古印的风气,开启了文人篆刻的初兴阶段,由于多是工匠制作,篆字的内容规范标准,风格端庄典雅。至明清时期,文彭、何震等杰出的篆刻家出现,他们使文人篆刻由兴起、发展转向兴盛,西泠印社便是该时期最负盛名的篆刻艺术的典范。
展开剩余85%西泠印社创立于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由浙派篆刻家丁仁、王禔、吴隐、叶铭等召集同人发起创建。1913年,近代艺坛巨擘吴昌硕出任首任社长。
吴昌硕自用田黄印
西泠印社历任社长为:吴昌硕、马衡、张宗祥、沙孟海、赵朴初、启功、饶宗颐。西泠印社创立百余年来,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为宗旨,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文人艺术社团,也是中国第一个以金石篆刻为主的专业学术团体,同时致力于书法、绘画、古典诗文、收藏鉴定、考古、文字等相关学科领域。是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响最广的国际性研究印学、书画的民间艺术团体,有“天下第一名社”之誉。
西泠印社坐落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景区孤山西麓,南至白堤,西近西泠桥,北邻里西湖,占地面积595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090.29平方米,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社址内包括多处明清古建筑,园林精雅,景致幽绝,人文景观荟萃,摩崖题刻随处可见,有“湖山最胜”之誉。
西泠印社不仅是海内外成立最早的金石篆刻专业学术团体,更以其丰富的馆藏,构建起了国内最为完整、系统且传承有序的金石篆刻文献体系。西泠印社社藏总计2.7万余件文献藏品(含国家一级文物126件,二级文物484件),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品类齐全、传承有序、信息完整的金石篆刻相关文献资料库藏。
2、西泠印社金石篆刻文献
此次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西泠印社金石篆刻文献包括226件藏品及文书档案,是反映西泠印社发展建设、篆刻艺术传承创新、印学文化研究交流的重要文献例证,也是立体化呈现中国印学文化嬗变过程与独特成就的艺术档案。对中国传统印学文化的保护、研究、传承起到了显著的作用,并深度影响海内外金石篆刻的发展。
《顾氏集古印谱》
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教授吴格指出:“西泠印社社藏,拥有完整、专业的金石篆刻文献资料体系,囊括古玺、流派印、印谱、石碑、摩崖石刻、拓片、封泥、陶文、甲骨等数十种门类,品类齐全,传承有序,信息完整。”西泠印社理事江吟则称:“西泠印社金石篆刻文献是全国乃至世界金石篆刻文献收藏和研究的集大成者,这是中国近现代篆刻艺术的核心档案体系,承载着文明记忆的真切见证。”
(明清篆刻流派图)
此次入选文献中,包括商代“征”单子玺等古玺印58件、流派印65件、甲骨17件等。其中流派印“琴罢倚松玩鹤”,是存世少见的文彭(明代篆刻开山鼻祖,流派印家第一人)真刻之一,在篆刻史上有着标志性意义。
《琴罢倚松玩鹤》文彭
何震是与文彭齐名的明清流派印章创始人,同时也是“皖派”篆刻的创始人,后人合称其二人为“文何派”。何震的名作“听鹂深处”原为传朴堂旧藏,1962年由传朴堂主人、中国近代收藏家葛昌楹捐献西泠印社。
何震的“听鹂深处”印
自文彭、何震以降,金石篆刻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当属邓石如。邓石如,安徽怀宁人,他突破传统汉印法度,大胆参用了小篆和碑额等体势和笔意入印,可谓独树一帜,这种首创精神为篆刻艺术增添了新鲜血液,被世人称为“邓派”。邓石如的代表作品便是:“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印。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3.3*5.4*6.8cm 邓石如
除了上述珍贵的印章之外,特别值得一提还有汉三老碑。汉三老碑(《汉三老讳字忌日碑》)被称为“浙江第一石”,是现存最古老的汉文石质碑刻,堪称字体变化和历史资料的活化石。
汉三老碑,约刻成于东汉建武二十八年,即公元52年。清咸丰二年(1852年),出土于浙江余姚客星山下,为近村严陵坞周世熊所得。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平天国军攻陷余姚,此碑被义军扑地起灶,幸碑文未受大的损伤。1921年,此碑辗转至上海,沪上外商闻之欲出重金收购,事为浙江同乡沈宝昌、姚酝石获悉,后经西泠印社社长吴昌硕等积极呼吁,同乡募捐集8000金购得此碑,并在西泠印社筑石室永久保存。
汉三老讳字忌日碑
《汉三老碑》旧拓
除了珍贵而精美的印章和碑刻之外,还有多部孤本印谱,这些经过名家钤拓的活态标本,让印学发展的细微脉络清晰可辨,可以说,这些文献是解码中国文人精神、东亚金石学传播的密钥。南京大学教授程章灿说:“这些金石篆刻文献所蕴含的文字,是研究古代中国社会、经济、文化、民俗、地域演变、官职更替等的主要依据,也是文字体系发展的主要形态。”
3、结 语
西泠印社百余年来积淀的金石篆刻文献,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长河中的璀璨瑰宝,也是印学发展历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坐标。这些文献跨越时空,承载着历代印人对金石之美的执着追求、对篆刻技艺的精湛诠释,更凝结着中华民族对文化根脉的坚守与传承。
从早期的印谱典籍到近现代的理论专著,从名家手札到考古发现的金石拓片,每一份文献都如同一个个鲜活的文化密码,记录着金石篆刻艺术的演变轨迹,也为后世研究印学历史、探寻篆刻技法、领悟文人精神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实物依据与理论支撑。
数字罗塞塔计划 #文明印记 讲述对于人类文明传承与发扬有着深厚积淀和独特价值的藏品、文物、遗迹、事件及其背后的故事,以发掘历史记忆、传承人类文明为己任。
关注我们 - 数字罗塞塔计划 -
发布于:上海市易云达配资-配资炒股平台-股票平台哪个靠谱-杠杆配资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